我们都曾沉醉于这样一个故事。故事里,一位心怀梦想的蒸馏师,放弃了朝九晚五的枯燥工作,回到家乡,用本地采购的谷物和祖传的铜制蒸馏器,酿造出充满“风土”与“真实性”的烈酒。在过去二十年里,这个故事在美国上演了数千次,催生了一个价值近80亿美元的产业,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贴着手写标签的瓶子。
最新的行业数据如同一杯冰水,浇醒了所有人的宿醉。在截至2025年8月的一年里,美国手工精酿酒厂的数量骤减了四分之一。销售额连续第二年下滑。投资首次萎缩,就业岗位也在流失。这不仅仅是市场的一次普通回调,这是一场酝酿已久的清算。那个只要有个好故事就能开一家酿酒厂的浪漫时代,已经明确地画上了句号。
这场危机并非突如其来。多年来,任何一个在全美各地的酒吧和酒类商店里穿梭的人,都能感受到一种日益增长的混乱。货架上挤满了无数品牌的“小批量”波本威士忌和“手工”金酒,多到让最资深的饮者都感到困惑,更不用说普通消费者了。市场线款本地生产的黑麦威士忌吗?
现代精酿运动诞生于对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逆反。从1980年代的几位先驱,如St. George Spirits的Jörg Rupf,到21世纪初的井喷式增长,其核心始终是对抗禁酒令后由少数巨头主导的同质化市场。他们重新启用了壶式蒸馏器,热衷于讲述本地原料的故事,并将“craft”这个词变成了强大的营销工具。
消费者,尤其是厌倦了大众品牌的新一代饮者,欣然接受了这一切。鸡尾酒文化的复兴和locavore运动为这场革命火上浇油。各州也放宽了法律,使得开设一家小型酿酒厂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。于是,美国酒厂数量从几十家飙升到三千多家。那是黄金年代,货架像缩小版的万国博览会:每一瓶酒都在讲一个农场、一个家族、一片玉米、一座山谷。
然而,当所有人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奔跑时,往往会忽略脚下的悬崖。新冠疫情成为了那块绊脚石。疫情初期的居家消费热潮,掩盖了早已存在的结构性问题,造成了供应链的严重扭曲和库存的灾难性积压。当生活恢复常态,人们发现,酒窖里堆满了酒,而消费者的钱包却在高通胀下变得拮据。派对的音乐戛然而止。
将当前的困境完全归咎于经济衰退或市场饱和,是过于简单化的。真正的症结在于一个更深层次、更具结构性的问题:美国过时且功能失调的酒类三层分销体系。
这个诞生于禁酒令废除之初的体系(生产商-批发商-零售商),本意是防止垄断,如今却讽刺地成为了垄断的温床。批发环节高度集中,少数几家巨头分销商控制了绝大部分市场通路。对于年产量动辄数百万箱的大品牌来说,这个体系运转良好。但对于那些年产几千箱的小型精酿酒厂而言,这无异于一堵无法逾越的高墙。
分销商的仓库里堆满了成千上万种产品,他们自然会优先推广那些销量最大、利润最高的品牌。一个小型酿酒厂想要获得他们的青睐,难于登天。数据显示,超过一半寻求分销合作的精酿酒厂被拒之门外。即便签下合同,也往往伴随着严苛的条款和高昂的利润分成。这是一种“国家许可的商业束缚”。
2025年,全美第二大分销商RNDC突然退出加州市场的事件,就是这个脆弱体系的缩影。一夜之间,数百个小型品牌失去了合法的销售渠道,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。这清晰地表明,许多手工精酿酒厂的命运,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,而是取决于一个遥远的公司会议室里的战略决策。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葡萄酒行业。得益于广泛的直接面向消费者(DTC)的跨州直运权,小型酒庄得以绕过分销商,直接与客户建立联系。而烈酒行业,却在强大的批发商游说团体的阻挠下,迟迟无法获得同等的权利。在加州,一项允许DTC的临时法案若不能永久化,预计将直接导致三四十家酿酒厂倒闭。
那么,废墟之上,未来将走向何方?25%的下滑数据不是一篇讣告,更像是体检报告上扎眼的红笔批注:你得换种活法了。轻松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,一个更加残酷但也更加专业的时代正在到来。行业将不可避免地经历一场痛苦的整合,并购和倒闭将成为常态。对于那些幸存者,未来的道路将出现明显的分化。
对于绝大多数小型酿酒厂(占行业总数的90%)而言,是时候放弃成为全国性品牌的幻想了。他们的未来不在于争夺拥挤的零售货架,而在于将自己的品鉴室打造成一个无与伦比的本地体验中心。品鉴室的直接销售已经是他们最重要的收入来源,贡献了近一半的销售额。
未来的赢家将是那些把酿酒厂变成社区客厅、旅游景点和教育中心的人。他们会举办课程、品鉴会、与本地餐厅合作,将每一位访客都变成忠实的品牌大使。德克萨斯州的酒厂旅游每年能创造超过8亿美元的经济活动,这证明了这条路的巨大潜力。与其将资源浪费在与分销巨头的徒劳博弈上,不如深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通过高利润的直接销售实现盈利。
对于少数有规模、有资本的中大型手工精酿酒厂,出路在于专业化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。这意味着要停止生产“万金油”式的产品,转而专注于特定的高增长利基市场。
即饮鸡尾酒(RTD)市场正以两位数的速度飙升,这是不容忽视的巨大机遇。精酿酒厂完全有能力凭借其风味创造的专业知识,推出高品质、用料考究的罐装鸡尾酒,与那些基于麦芽的苏打水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。
同时,随着Z世代“理性饮酒”观念的兴起,高品质的无酒精或低酒精烈酒替代品市场正在打开。谁说酿酒厂不能酿造出风味复杂、值得细品的无酒精“金酒”?这需要勇气和创新,但也可能开辟一个全新的蓝海。
此外,像美国单一麦芽威士忌这样的新兴品类,以及对非传统谷物和陈酿技术的探索,都为那些有能力进行研发和市场教育的品牌提供了机会。
这场清算对美国精酿烈酒行业而言,既是危机,也是一次重塑的机会。那个靠着一腔热情和动人故事就能成功的时代结束了,取而代之的,将是一个更加成熟、更具韧性,也更加现实的产业。派对或许结束了,但对于那些能清醒地找到自己位置的酿酒师来说,真正的生意才刚刚开始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